两岸清华“气论与中国哲学”研讨会在国学院举行

2012年1月7日至8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和新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两岸‘气论与中国哲学’研讨会”在清华园召开。谢维和副校长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向代表们介绍了清华大学目前的文科发展,并与来自新竹清华等台湾学者进行了亲切交流。

开幕式上,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致欢迎辞,新竹清华中国文学系教授杨儒宾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李存山研究员作大会主题讲演。来自两岸清华及北大、台大、中国社科院、台湾中研院等院校单位相关领域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大家就“气论与中国哲学”这一论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陈来院长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两岸清华有着共同的根源,去年同庆百年盛况空前, “新竹清华大学日”不久前又在北京清华园拉开帷幕。此次由两岸清华共同主办的“气论与中国哲学”研讨会,开启了清华大学传统人文研究领域与新竹清华合作交流的历史新阶段,反映了清华文科蓬勃发展的新气象。“气”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气论”深刻影响到中国人精神和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至今仍有着强大生命力。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老清华不但有以冯友兰先生为代表的新理学,也有以张岱年先生为代表的“新气学”。张先生一贯重视传统哲学中“气”的思想,以研究“气学”著称于世,是现代“气论与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奠基者。近几十年来,以新竹清华杨儒宾教授为代表的台湾学者在“气论”研究领域作了很多努力,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突破。两岸清华,同心同源,一“气”相连。相信此次两岸学者相聚切磋“气论”,必将积极推动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深入展开。

杨儒宾教授在“鼎炉、行炁与勇德――火的原型象征”主题讲演中,从神话人类学、内丹修炼学、养德修身学等领域,兴致勃勃地论述了“火”在中国生命哲学和儒道文化中所蕴涵的丰富的象征意义。

李存山研究员在“气论对于中国哲学的重要意义”的主题讲演中,从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中国哲学演变的几个重要时期,具体评价了气论对于中国哲学的内在基础意义。

在研讨会上,两岸学者就“出土文献中的气论思想”、“气论与身体”、“气论与心性功夫”、“气论与先秦儒学”、“气论与宋明儒学”、“气论与道家道教”、“气论与中医原理”、“气论与礼乐教化”、“气论与伦理政治”等论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最后,来自新竹清华历史研究所的徐光台教授对研讨会作了全面总结,盛赞此次研讨会的圆满,并希望不久的将来两岸清华继续合作,共同主办相关论题的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