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工作坊(一):辽代汉语及北京话的起源

国学工作坊

(一)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

目:辽代汉语及北京话的起源

讲演人:康丹(Daniel Kane)教授

主持人:姚大力教授

间:12月14日(周一)下午2:30-5:00

点:清华国学院会议室(清华园立斋二层,校图书馆北侧)

讲演者简介:康丹教授(Prof. Daniel Kane),麦考瑞大学中文系主任。1975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毕业并获博士学位。1975年,进入澳大利亚外交部工作, 一年后被派往赴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工作。直至1981年,方回到澳大利亚,任墨尔本大学中文讲师。1988年和1993年,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作访问学人。1996年任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任文化参赞。康丹教授中国学研究造诣深厚,涉足领域亦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语言学、政治史、思想史和时事政策等。

演讲内容:辽代汉语与北京话的起源

(Northern Chinese during the Liao Dynasty and the Origins of Beijing Dialect)

一般认为,成书于1324年、作为元代北曲韵谱的《中原音韵》,其收录的声韵体系最早反映了当时北京地区汉语语音的新变。此声韵代表了一种与唐代及其稍后时期的雅言差别较大的语音体系。尽管它并未直接发展为现代北京话,但两者之间关系紧密,所以有时也被称为早期官话。

937年,契丹在得到燕云十六州后,在其中今北京地区建设其南边都城,名其曰“南京”。有学者指出,我们或许可以推测,北京语音的出现,源于辽代活动于该地区中国人的方音。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大量墓志铭与哀册文中用契丹文音译转引的中国诗文语句中,同样出现了一种与《中原音韵》相近的汉语音系。由此,我们找到了与元代北京话极为类似的汉语语音的最早证据,并藉此可将北京话的成型前推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