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工作坊(十):第三条道路:民粹派vs.斯拉夫派与西方派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

题 目:第三条道路:民粹派vs.斯拉夫派与西方派

(A Third Way: Populists versus Slavophiles and Westernisers)

讲演人:艾琳•凯利(Aileen M. Kelly)教授

主持人:刘 东教授

时 间:2011年03月15日(周二)下午3:00–5:00

地 点:清华国学院会议室(清华园立斋二层,校图书馆北侧)

讲演者

艾琳•凯利Aileen M. Kelly),牛津大学博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员,思想史和俄罗斯文化高级讲师。主要著作包括:《巴枯宁:关于乌托邦主义心理学与政治学的研究》(Mikhail Bakuni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and Politics of Utopian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朝向彼岸: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俄罗斯思想家》(Toward Another Shore: Russian Thinkers between Necessity and Cha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来自彼岸的看法:论赫尔岑、契诃夫与巴赫金》(Views from the Other Shore: Essays on Herzen, Chekhov and Bakhti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她还与亨利•哈迪(Henry Hardy)共同编辑了以赛亚•伯林的《俄国思想家》,并为该书撰写了长篇导言(中译本:译林出版社,2003)。此外,她还撰写了大量有关18世纪至20世纪中叶俄罗斯和欧洲思想史的论文,尤其关注欧洲哲学和思想(如席勒、叔本华、密尔、蒲鲁东、达尔文等人)对俄罗斯思想的影响。目前她正在撰写一部赫尔岑的思想传记。

讲演内容

俄罗斯知识界有一场自183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的论争,它仅在苏联时期曾被短暂压制。论争核心是,如果确实可以的话,俄罗斯应该从西方社会和政治思想、模式中学习什么。最先卷入论战的双方是西方派和斯拉夫派。前者大体相信俄罗斯应当追随——按照历史规律,甚至是必然地——西方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恰恰相反,后者则主张,对俄罗斯而言,应当回到以东正教和彼得一世之前的古老的村社社会形态为基础的过去。

本次讲座将对比这些思想路向,提出由亚历山大•赫尔岑引入论战的一种更加切合现实的方法。虽然是俄罗斯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赫尔岑的观点却更为复杂:远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前,他就在论证社会和政治形式是偶发的,它们受制于演变过程,而非“历史规律”。关于他的影响,我们将通过追溯民粹主义运动相关内容,进而谈及民粹主义者的遗产、及其社会和政治问题思考模式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