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纪念讲座·之四

梁启超纪念讲座·之四

讲演题目:科学史中的物与事——以及中西文化因素

主讲人:薛凤(Dagmar Sch?fer),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柏林工大技术史荣誉教授

柯安哲(Angela N. H. Creage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Thomas M. Siebel科学史讲座教授

主持人:刘东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

讲座时间:2019年5月21/23/28/30日,13:30-16:55

讲座地点:清华大学六教A301教室

讲座语言:英文(现场配有中文翻译)

讲演者简介:薛凤教授主要关注宋元明时期技术史及技术社会学,集中探讨有关技术发展话语在历史以及当代的形成。她的《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曾获美国科学史学会2012年菲茨奖,和美国亚洲学会2013年列文森奖,该书中文版已收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

柯安哲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主要从事20世纪生物医学历史的研究。她的Life Atomic: A History of Radioisotopes in Science and Medicine获美国哲学学会帕特里克·苏佩斯奖,该书中文版已收入《科学与社会译丛》(浙江大学出版社)

内容与主旨:今年适逢本院早期导师梁启超逝世九十周年。为此特邀了国际上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来进行一次专门的和独创性的授课,以便借助于国际领先的科学史研究范式,来重新回顾当年那场由梁启超主导的、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最具深度的思想论战,从而帮助澄清一些久执不悟的误解。

两位主讲人从非常不同的对象领域入手,聚焦知识生成过程中的物质性,批判地反思托马斯·库恩关于“科学在一个概念框架内运作”的思想,强调偶然性、意外性、关联性作为知识生长点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科学并非如机械物理时代所理解的那样,是静态而僵化的规则和定律,而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而生的有机体。

课程安排:一、科学史作为资料类别的历史

二、科学史中的物证——以《东明县志》中记载的桑蚕资料为例

三、生命科学史中的物质性以及模式系统

四、晚明时期的“物”与“造物”:关于宋应星和黄成论工匠知识的比较研究

五、改朝换代中的知识:元明交替及其科学技术的变革

六、知识的工具:20世纪美国科学与医学研究中的同位素使用

七、物品登记规则:论所有权形成与官僚管理体系——以中国古代为例

八、美国的科学研究与环保规范:未充分利用的致癌检测物质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