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校国学院主办的“梁启超与现代中国”讲演周,于11月26日开始,每天下午一场,直至11月30圆满结束。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五位专家发表讲演,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虹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刘东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陈来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狭间直树教授,和清华大学历史系张勇教授。
梁启超先生一生热心教育事业,其与清华教育结缘更深。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作为文化名人,受邀来清华学校演讲。适时,清华正力倡德、智、体三育并进与人格教育。梁启超先生以《君子》(语源出自《易经》中乾、坤二象辞)为题,阐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此勉励青年学子们树立“完整人格”。他慷慨陈词:“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自此以后,清华学校即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校训,对清华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养成影响深远。1920年12月2日起,梁启超先生开始在清华系统讲学,先后应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各大学及教育团体之请,讲演关于中国文化、学术问题不下两百次,从此“学子景从,风气大开”。1925年秋,梁启超先生正式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梁启超先生不仅具有相当的学识和丰富的情操,对“中国固有文化”更具有精辟的见解。梁启超先生倡导师生间导师的引导作用,主张“零距离”接触、交流,在具有传统书院色彩的国学研究院中融入了近代西方民主、自由研究的精神,这种中西合璧的做法使清华国学研究院在20世纪乃至今天都成为传奇。
夏晓虹教授演讲的《1920年代的梁启超与胡适》,以丰富的资料印证梁启超与胡适两位先生在学术与文学上的对话、切磋与交锋,演讲内容涉及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国学演讲、胡适先生的白话新诗《尝试集》等引发的争论等。
刘东教授演讲的《清华时期的梁启超》,细致剖析了《欧游心影录》之后的思想转折,从而令人信服地说明了,梁启超先生此后既更加立足本土,又更具世界眼光,他还把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带到了清华,从而帮助创造了早期国学院的辉煌成就。所以,清华时期的梁启超先生,正是他生命中一次进取式的上升。
陈来教授着重探讨《梁启超的私德说》,从1902年初开始写作《新民说》,到1905年底《德育鉴》完成,这一时期梁启超先生关于“民德”思想的提出、发展、转变、完成,显示了他对“公德—私德互补论”认识的深刻性,这一点使他不仅超越了同时代的思想者,也是五四时代新学者所不及的。
狭间直树教授以《梁启超年谱长编的编辑与翻译:梁启超年谱在近代东亚文明圈中的意义》为题,深入分析梁启超先生这位活跃在清末和中华民国前半期非常有学问的政治家和文化人,为改变中华文明框架所作的努力。而梁启超先生年谱长编中的大量书信则成为抒写他活动生涯的第一手资料,这次演讲讲述了年谱长编在近代东亚文明圈的范围中的历史意义。
张勇教授则讨论《梁启超和他的》,通过对《清代学术概论》的撰写经过,以及期间他与胡适先生的书信往来、对话切磋等,从这些“偶然”事件的背后发掘出梁启超先生对中华文明最终达到“开国规模”这一理想的内心构建。
本讲演周由校图书馆和匡时拍卖公司协办。继“梁启超与现代中国”新书研讨会和“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特展之后,它更加全面地反映出梁启超先生在民国历史中的思想价值与精神风貌,深入剖析了梁启超先生与现代中国内在关联,深入展示了梁启超先生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影响与贡献,对于丰富我校师生的精神内涵,具有积极而正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