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工作坊(十八):从康德到朱熹

2013年5月24日下午三时,国学院“国学工作坊”系列讲座邀请了台湾著名学者朱高正教授进行学术讲演。题目为:从康德到朱熹。由陈来院长主持。

朱高正教授一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为己任,往往从中西融合的角度阐释文化要义。这次讲演依然是以开阔的视野,以中西方历史上两位著名哲学家朱熹、康德为中心,讨论了朱子理学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朱教授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朱教授认为,康德的整个哲学思想受到了中国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是一位热衷中国文化的哲人,他与《易经》的关系,近来已有部分研究。继承其学术思想的学生伏尔夫曾著有《关于中国人的实践哲学的讲演》。以莱布尼茨、伏尔夫的先验的理性主义为出发点的康德,其思想自然受到中国思想很大的影响。其二,以康德对自由、自由律两观念的理解为切入点,展开康德与朱子之间的对话。康德所讲的自由,是指人类可以独立于一切经验因素而使纯理的要求成为实践的能力;是摆脱经验因素的左右,使本然的理得以贯彻实施的能力。这用儒家的话来概括,即为“克己复礼”,用朱子的话即为“近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而“自由律”的概念则是,一个主体其行为所依据的法则一定要普遍有效。用儒家思想来说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西方文化的两相对比与联系中,朱教授阐释了朱子所带来的儒学的第一次复兴在中亚文明圈中的地位和贡献。

朱教授的整个讲演学理清晰,举例详实,幽默风趣,再次对中国的优秀文化加以弘扬。正如朱教授对讲演题目的解释:为什么要说从康德到朱熹,而不是从朱熹到康德,这是为了强调一种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