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南教授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九十五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12月19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教授,出席清华大学国学院九十五周年纪念会并做发言,发言如下:

尊敬的各位师友:上午好!

很荣幸有这个机会来参加清华国学院成立95周年的纪念活动,也希望能藉此机会表达我们对于这所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国学研究院的敬意。

目前国内高校已经设置了多所国学院,规模超越前此任何时期。但在学人心中,清华国学院始终是最为特别的。

95年前,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成立。这所国学院对于当代中国学术界的意义,不仅在于国学。她95年的曲折与断续,是中国现当代学术史、教育史跌宕起伏的缩影,也是研究近百年思想文化变迁绕不开的议题。1925年正值新文化运动兴起十年之际,经历了新思潮洗礼、经历着沉潜反思的一代学人,面对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执著寻觅拯救民族文化的可行路径,希望“从研究中寻出中国之国魂”。“国学”二字,在他们心目中,承载着学术的担当,也伴随着救亡图存、传承精神血脉的历史使命。

老清华国学院的立意者、创办者、从教者,是当时的一流大师,他们熟知中华文化深邃,瞭解西方文化真谛,因此从建院之日始,其眼界、器局、学术境界即区别于“国内之研究国学者”。她着眼于“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立足于文化交汇的研究之道;这种“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的学术导向,短短四年间涵养发育的学术精神,树立起学术典范,给其后的中国学术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2009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复建。记得当时曾经向陈来院长请教国学院的性质,回答很简单,是“体制内的特区”(后来在网上看到谢维和校长的标准说法是,“建设体制改革的特区”)。可见,国学研究院的设立,不仅是要接续传统,不仅是为研究国学、重振清华文科,也是改革教育体制的重要尝试。

我们看到,新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坚持国学与西学的交汇,传统学术与现代形态的交融,既传承了老清华国学院的文化精髓,也体现出21世纪的时代精神。国学院专注于高深学术,继承了追求创新与卓越的世界性眼光,秉持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重要传统,展现出卓然独立的风格。国学院举办的大师纪念讲座,邀约世界著名学者,以延展系列的方式,切入当代学术的核心议题;院刊《中国学术》享誉海内外;国学院创办的《清华元史》,由一流学者主持,接续老清华的学术特色,立意于“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关注“边陲中国”,发掘、阐扬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精神遗产。前辈大师的年谱长编等陆续面世,博士后流动站培养了高端人才。凡此种种,既有国学内在的根底,又是包容的国学,开放的国学,面向世界的国学。

最近若干年来,“国学”受到空前关注,也伴随着各种质疑的意见。事实上,“国学院”是研究院,对于研究者来说,“国学”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内涵的演进,离不开特定时代政治文化、学术视域的滋养与冲击。在探求解析与自觉自省的基础上,“国学”才可能真正“活”在当下。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研究”的发展史,是近现代学术史的重要脉络;作为特定的学术领域,来自不同角度的切磋冲击,正是其持续生命力的保证。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元,“谱系”复杂多歧。“国学研究”的核心关怀,是对我们民族性格、文化底蕴的洞察,乃至对于历史趋势、人类文明进程的反思与探求。今天的“国学”,不是凝固静止的圈子,更不是学术的壁垒。恰恰相反,之所以需要国学研究院这样的实体“特区”,正是为了破除单一学科的窠臼,创造更多碰撞交流的机会,厚实文化根基,形成更具活力的学术精神。

最后,祝愿清华国学研究院根深叶茂,越办越好!

邓小南教授在纪念会上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