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明:庄子哲学三题——梦蝶、解牛与观鱼

2021年10月13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B219教室主讲《庄子三题:梦蝶、解牛与观鱼》。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者哲学系主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主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陈来、孙明君、圣凯、陈壁生、高海波、袁艾、赵金刚等老师与近百名师生都到场参与,全场座无虚席。

                                             

陈少明教授和唐文明教授在讲座中

讲座伊始,陈少明教授就指出,庄子哲学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今天一般的哲学类型。在第一部分“庄周梦蝶”中,陈教授认为,“庄周梦蝶”实际上是“庄周梦为蝶”,但这里更为关键的不是梦境,而是庄子根据梦境提出了更为深刻的哲学问题,这和笛卡尔对梦的反思有相近之处。但这两个梦的差别不在结构上,而在叙述者所提的问题上。庄子涉及的,不是一个人对梦醒的判断,而是庄与蝶互为梦的主客体问题。如果把周与蝶看成平行状态,“梦蝶”与庄周梦醒的感觉并无矛盾,因此还可开展一种“双重生活”的设想。

陈少明教授在讲座

在第二部分“庖丁解牛”中,陈教授指出该寓言中的多重要素:技术、道体、器具与生命。借由毕来德的分析可以重新反思技术训练的过程,从而领会“道在术中”;借由庞朴先生的提示可以阐明庖丁实践的“辩证法”,庖丁最终正是“以技悟道”;通过对“机心”的引入可以发现庄子有“轻器”的倾向;通过对“形”“情”“神”不同方面的考察,也可以发现庄子独特的生命观。

唐文明教授在讲座现场发言

在第三部分“观鱼之乐”中,陈教授借用摩尔与维特根斯坦的争论,提出“知”的至少三种不同用义;现象学上的分析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如何感受生物存在快乐;并且如果对比儒道两方由于“知”的基本立场不同而最终导向出的道德意义,道家的“自知”更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宽容, 儒家的“相知”更期待人与人之间的相助与互爱。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最后,陈教授总结道,庄子哲学的特殊,正在与它是通过故事来表述的一种非命题式哲学。“梦蝶”关切的是主体的非确定性;“解牛”涉及到的领悟生命的艺术意义;“观鱼”则与万物与我一体相关。通过对庄子哲学的理解和反思,陈教授展望未来的中国哲学不仅可以更中国,也可以更哲学。

陈来教授在讲座现场发言

主讲内容结束后,在场师生与陈少明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清华大学哲学系、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也分享了关于自己关于“梦蝶”和“解牛”的理解,指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儒道差异;清华大学中文系孙明君教授认为陈老师对《庄子》的哲学分析本身就蕴含了像庖丁解牛那样的精确,极具启发;唐文明教授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角度谈及到主体性问题的产生,同时认为庄子哲学的“解牛”也可能存在和儒家类似的“由象入理”思想;圣凯教授则从禅宗三境与《肇论·般若无知论》探讨是否还有对《庄子》哲学的其他可能解读。袁艾老师认为陈少明教授打通了传统庄子原有的分篇原则,并追问“观”和“神”的哲学意义。陈老师都一一作答。

讲座后合影

本次讲座生动活泼,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