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易学与理学的开展”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办

2021109—10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两宋易学与理学的开展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成功召开。除本校代表外,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的约30多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提交了29篇论文。本次会议主要采取线下方式,个别学者以线上方式发表论文和参与讨论。本次会议由丁四新教授召集,哲学系主任唐文明教授致欢迎辞。

                                             

宋代易学是中国易学的高峰,具有多维发展的特征。宋代发达的象数学,尤富特色的图书学(即《河图》《洛书》之学),是本次会议的第一个主题,有多篇论文发表。

山东大学林忠军教授在《北宋“图书”之学的形成及其符号学意义》一文中分析了宋代图书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他指出宋代的图书之学是立足于象数探索易学源头和解释文本意义所做的新的尝试。宋代易学家为了追溯易学源头、解读易学文本,以《易传》为据,通过符号图式的推演与转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一定秩序、与“外在世界”高度相似的符号系统,“再现”了客观世界形成、存在与发展变化。多位学者对这一研究表示肯定,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商榷。

福建师范大学黄黎星教授《宋代易学图书学的理路与趋归》一文对宋代图书学的产生进行了考察,他认为与汉代象数学相比,宋易图书学的建构,具有追源穷理的意识,借助《周易》经典,与“性与天道”“务穷造化”的伦理思想、自然哲学的各种思辨相互煽动,弥散而出,使宋易图书形式及其学说成为公元十一世纪(宋代)及其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核心模式,影响至为深广。黄教授的讨论引发了多位与会学者的共鸣。

曲阜师范大学刘彬教授和任浩博士《张行成“分两图”数理思想探析》一文主要讨论了张行成的“分两图”,“分两图”源于“先天图”,包含圆图和方图,由八卦卦数组成,主要有“衍数”“虚包数”“乾坤分翕数”和“八位相交用数”四类数。“衍数”蕴先天相对待之理,“虚包数”契合《经世》一元年数而有变和无变“虚包数”的位数则含蓍数、卦数虚实之理,“乾坤分翕数”明阴阳消长之理,而“八位相交用数”含后天及体用之理。

河南科技大学闫利春副教授的《从“三代之居”到<八卦><洪范>——政治合法性视阈下西汉河洛观念的演变》一文,讨论了西汉河洛观念的演变,他认为司马迁发挥河洛的地理文化意义,强调超越形胜,追求德胜的治道,以三代礼治所代表的中道建构他的政治合法性思想;刘歆则通过《八卦》、《洪范》赋予河洛的内涵,从而建构他的正统思想,并藉此试图解决西汉的德运问题。

黄宗羲的《易学象数论》对宋元明的象数易学作了总结和系统的批评,山东大学张克宾副教授的《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意旨发覆》一文即研究了此书易学主旨。他认为,该书前三卷论汉宋象数易说,在考据上发先儒所未发,在理论上则关涉到对理气关系的重新勘定;后三卷论汉宋拟《易》援《易》之术数学,揭示术数学之真相,从而将之与《易》本身之象数区别开来。不过,该书由于过分强调经典之,没能看到汉宋象数易说在易学理论上的创新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思想意义与价值,有一定的局限性。

理学家的易学对于宋代理学的形成及其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本次会议的第二个主题,多位学者作了相关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唐琳教授的《胡瑗<周易口义>及其儒学思想——以乾卦为例》的报告,从明体达用两个方面探讨了胡瑗《周易口义》的易学思想。

北京师范大学章伟文教授的《司马光的易学历史观探析》一文,探讨了司马光的史学与易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司马光通过其易学形式表达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观。司马光提出了“易道”的观念,认为“凡宇宙之间皆易”,以“义”与“数”作为历史发展普遍性原则的重要内容,并认为《易》是对易道的表征,有“见微而知彰、原始而知终”的史学功能,还提出“阳非阴不成,阴非阳不生,阴阳之道表里相承”的观点,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揭示了其应有的价值目标和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向世陵教授的《卦变问题略谈——以程颐解说为中心》一文,对从《彖传》以来的卦变问题进行了梳理,着重阐发了程颐的卦变思想,他认为程颐不认同汉易的卦变,而是承接王弼阐发义理,提出了一切变化源于乾坤的卦变说,突出了“天下无不二” 的对待原则的普遍意义。朱熹从重卦方式入手批评程颐的卦变,与程颐卦变不在同一条轨道上,而顾炎武总结卦变,则以程颐说为妥帖。

中国政法大学刘震教授的《二程释<>》的报告,将二程兄弟对《周易》的理解作为一个整体去加以把握,重视区分二程兄弟的思想特点,在广泛搜集了二程讨论《周易》的内容的基础之上,他依据二程兄弟对于《乾》卦的解读,分析和归纳了二程易学的学术特点。其中,二程易学与周敦颐之间的思想传承问题得到学者们的关注。

山东大学助理研究员王贻琛发表了《万物之生意最可观——程颢易学管窥》一文,他从对《易传》“生生之谓易”的解读出发探讨了程颢的易学思想。

清华大学丁四新教授的《还原与重构:朱子<周易本义>的撰作背景和观念》的报告,深入思考了《周易本义》的撰作背景和撰作观念,从反思对象、传承线索与观念、宋代古易编订运动、《周易》经传本身问题及朱子本人的思想性格等方面对《本义》的撰作背景作了详细考察,探讨和交待了为何要撰作《本义》的问题。而在他看来,朱子《周易本义》的撰作观念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而其所说本义既具有追本还原性,又具有历史性,是一个在历史脉络中多维度展开的观念。他的本义说无疑又具有重构性。而在多种本义说中,《易》本卜筮之书《易》只是个空的物事”毕竟是两个最为关键的说法。他的报告同时阐明了《本义》文本的编排逻辑,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

河南科技大学陈培荣讲师的《朱熹的易象观》一文,详细讨论了朱熹的易象观,对朱熹论象的体例进行了专门阐发。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李震博士的《从邵雍到朱子:“一分为二”说的演变与定型》一文,梳理了邵雍“一分为二”说的诠释史的演变过程,他认为朱子对“一分为二”说作的成卦式的解读,较为恰当地澄清了邵雍易学的宗旨,更加清楚地界定了伏羲之易与文王之易、成卦与卦变的易学体系。自邵雍至朱子,成卦解读的确立标志着太极本体观与一元二体观在易学领域的形成。

河南大学冯鹏讲师的《郭雍的易道观及其用<>方法研究》一文,以《郭氏传家易说》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了郭雍的易道观和用《易》方法。在易道观上,郭雍主张《易》为明道之书;在用《易》方法上,郭雍强调《易》者,用也,用之之书也的观念。其中,郭雍与朱熹关于挂一的问题的争论以及背后有关《周易》阴阳平衡的问题引起了多位学者的讨论。

此外,河南大学孙艮陶讲师的《范仲淹易学经制思想探析》一文,对范仲淹的易学思想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范仲淹的思想以儒学为宗,以易学为体,以经制为用,其政治改革思想是建基于易学及传统儒家德性理论以及民本和仁政思想的综合考察基础上的。

如何看待易学与哲学的关系,以及在现当代如何发挥易学的作用,是本次会议探讨的第三个主题。

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教授的《从两宋易学与理学关系看今天<周易>哲学对新时代哲学的奠基性》一文,反思了《周易》哲学现代化的问题,他指出儒学和中国哲学要登上国际哲学与思想的舞台,就要用好根深叶茂的易学哲理,既向内统合中国思想和文化,又向外统合世界各文明的哲学、宗教和文化。温教授《周易明意》所建构的意本论,立足卦变解易而寄言出,回应中西哲学沟通之意义世界,希图回归当代哲学思想太极原发之前的无极境,开出代哲学发展之新

中国人民大学赵晨博士生的《张载易学卦变说的“气”与“神”》一文,以“气”和“神”为视角讨论了张载卦变说的思想。

复旦大学谢金良教授和黄瑞博士生的《综论<周易>对宋代审美文化的影响——以宋代理学为视角》一文,讨论了《周易》对宋代审美文化的影响,侧重分析了《周易》思想对两宋理学大家周敦颐、三苏、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杨万里等人的重要影响,展示了《周易》思想对宋代审美文化的深刻影响。

山东大学翟奎凤教授的《西学的融入与贺麟、张荫麟论宋儒太极说之交锋》一文,从贺麟、张荫麟论宋儒太极说的交锋入手,对周、朱太极思想进行了深入辨析,他指出贺麟借助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及布洛诺的理神论思想来诠释太极动静问题,认为太极、理、神是一体的的本体性存在,是至善与价值的源泉,对周、朱太极思想作了创造性阐释和创新性发展,超越了传统上很多儒者对朱子学的理解,也比牟宗三认为朱子之理只是“存有而不活动”的“死理”更为高明。

理学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第四个主题。学者们对何谓“理学”,何谓“性”等问题作了专门讨论。

河南大学叶平教授发表的《理学二字概念的范畴化研究》一文,考察了理学二字概念的生成过程,对理学概念的内在发展理路进行辨析,将理学二字概念作为参照坐标,厘定理学范畴的界限,在传统的义理分类之外,从概念的生成逻辑与结交法则上重新理解概念范畴关系,揭示中国哲学概念本质特征,为当代中国哲学概念范畴的建构提供新的诠释路径,进行哲学话语的创新。

华南师范大学刘体胜副教授的《何谓“性”?——试析横渠关于“性”的界说》一文,针对张载性论在流布过程中出现的误读现象作出了检讨,他认为张载对“性”的创造性诠释代表了既不同于“以理言性”而又异于“以心言性”这两种人性论的另外一种独特的性论类型,将《易传》中气化、感通、变易、神化等思想纳入到“性”概念中并予以推阐、发挥,这极大地推进了儒家人性论的发展。

湖南师范大学邹啸宇讲师的《胡宏“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说重探》一文,对胡宏“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这一著名理学论断中“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贵州师范大学陈群副教授的《王阳明对朱子理学道德动力问题的质疑及其解决之道》一文,从道德动力的角度讨论了王阳明以“心即理”来替代朱子的“性即理”的依据。

清华大学袁艾助理教授的《朱熹<论语集注>对默言的语用分析——试从予欲无言谈起》一文,以《论语·阳货》章十九为例,考察了对默言的不同语用形态的分析,认为朱熹注释论语默言时所具有的一种很强的用言语指示行为的导向。

此外,山东大学王新春教授提交了《易学视域下周敦颐的理学建构》的论文,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梅珍生研究员提交了《世界性与本真性:贲卦的存在论诠释》的论文,郑州大学崔波教授提交了《〈周易程氏传〉中的理学旨要探微》的论文,大连理工大学姜含琪讲师提交了《东坡儒释会通思想研究——以〈东坡易传〉为中心》的论文,中国人民大学韩盟博士生提交了《高攀龙〈周易易简说〉的易简之道》的论文。

本次会议讨论热烈,每一场都有讨论焦点,深化了学者对于宋代易学的认识,在宋代图书学、卦变说和朱子《本义》等的研究上取得了学术进步。在闭幕式上,清华大学李震博士、同济大学谷继明副教授和复旦大学何益鑫副教授或发表自己的与会感想,或畅谈个人的研易心得,会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