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刚:庄子“是非之辩”与齐物哲学

20211016日北京时间18点至20点,日本东京大学石井刚教授应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哲学系的邀请,于线上举办题为“庄子‘是非之辩’与齐物哲学”的讲座。

石井刚教授在线上发言

石井刚教授以《圣经》中的“神说要有光”作为开场,引入声先于光、听觉先于视觉这一讨论,并将其与《庄子•齐物论》中的重要概念—“天籁”相联系,从“言者有言”、“莫若以明”等方面展开对于《庄子》文本中“是非之辩”的分析。在对《庄子》文本中“是非之辩”这一问题的提出过程与含摄的概念进行简要阐释后,石井刚教授着重分析了郭象与清代学人在解释《庄子》“是非之辩”中存在的张力,前者提出了“玄同”与“冥”两个概念,后者则产生了“早期启蒙”的视觉转向。章太炎在部分继承清代学术的同时,保持对言语和声音的警惕,以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与时代背景的考量为基础,通过《齐物论释》对帝国吞并进行了批判。章太炎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文和野的区分,这些都是帝国吞并的借口,他想要追求的是一个绝对的万物平等。石井刚教授对郭象与章太炎的解释进行了反思,他认为郭象“玄同”说存在一些问题。日本学者将齐物论理解为万物一体或万物齐同,石井刚教授结合《庄子》原文进行了反驳,他指出《庄子》文本中“地籁”一段明确提出每个物都有不同的声音。而章太炎认同郭象“玄同”的理论,在石井刚教授看来,这也说明章太炎的齐物平等思想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得到完全彻底地贯彻。随着对“是非之辩”问题的进一步分析,石井刚教授探讨了“吾丧我”的前一步、是非标准的反思以及如何做到平等等问题。讲座的结尾,石井刚教授将对齐物平等的讨论与现代社会、现代性文明相结合,引导同学们根据齐物平等的理想,重新反思资本主义的实质以及是非哲学与实际生活交往间的张力。

高海波副教授在线上总结发言

最后,清华大学哲学系高海波副教授从感官知觉的哲学意义、齐物思想与现代性关切、吾丧我状态与平等对待的讨论等方面,对讲座进行了总结。石井刚教授就庄子的平等观与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平等的关系等问题,与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