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世纪东亚的朱子学与阳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2025823日至24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与中华朱子学会联合主办的“16-18世纪东亚的朱子学与阳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隆重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东京大学、首尔大学等46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中、日、韩三国的70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围绕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与会学者合影

8月23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清华大学人文楼B208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赵金刚主持开幕式,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致开幕词。

陈来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朱子在中国儒学史与哲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朱子学”思想体系是以理性本体、理性人性、理性方法为起点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自12世纪后成为中国思想界主流,并且深刻影响了近世东亚文明。陈来教授进而从三方面展开论述:其一,朝鲜朱子学对朱子学义理和特定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揭示;其二,东亚朱子学的重心呈现东移趋势,最终成为近世东亚共同学术传统;其三,东亚朱子学具有普遍性,朱子学成为东亚地区共同的学术文化。他强调,理学不仅是中国宋明时代的思想,也是韩国朝鲜时代、日本江户时代的思想,唯有立足东亚视野,才能全面地理解朱子学。

陈来教授致辞

主题发言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赵金刚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甦平教授、首尔大学人文学院丁垣在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张学智教授、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杨祖汉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黄敏浩教授进行了发言。

李甦平教授报告的题目为《简述16-19世纪朝鲜朱子学的三次论争》。李教授系统梳理了朝鲜朱子学“四七论”、“湖洛论”与“心说论”三大核心论争,并指出朝鲜朱子学者用朱子学的“理气”范畴对“心”“性”“情”的内涵及关系进行解析,补充并丰富了中国的朱子学。

李甦平教授发言

丁垣在教授的报告题目为《16世纪朝鲜儒学界对太极的理解——以李滉与李珥对徐敬德学派的批判为中心》。丁教授聚焦16世纪朝鲜儒者对朱子学太极概念的哲学定位,重点梳理了徐敬德学派与李滉、李珥的思想互动。

丁垣在教授发言

张学智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艮斋性理学的结构及其特色》。他指出,艮斋田愚代表了朝鲜王朝末期儒者抗争外来殖民文化、保存传统文化的努力。张教授系统阐述了艮斋性理学的结构与特点,如以朱子学为核心,着重坚守传统伦理,注重发挥东方学术的宗教意涵,坚持义利之辨等。

张学智教授发言

杨祖汉教授报告了《丁茶山思想形态的衡定》。他指出,茶山为学以“修己治民”为核心,契合传统儒者理想。杨教授全面分析了丁茶山的“性嗜好说”、心论、天命论等具体主张,认为茶山学未脱离儒学本质,属“道德的神学”范畴。

杨祖汉教授发言

黄敏浩教授报告了《朱子与王阳明的知行学说》。黄教授通过具体分析朱子知行学说的三层意义与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揭示出二者知行学说的异同。他指出,朱王知行学说的异同实则牵涉到“性即理”与“心即理”整个思想体系的差异,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黄敏浩老师发言

8月23日下午至24上午,共有12场分组讨论会在各会议室进行,学者们围绕着“东亚朱子学研究”、“东亚阳明学研究”、“韩国儒学研究”等多个议题展开了报告交流。

“东亚朱子学研究”分会场1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郑淑红老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田智忠老师、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蔡家和老师评议。

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蔡家和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从朱子的仁理回到孔门的仁之感通》,蔡家和老师讨论了朱子的性理说,并用以对照先秦的性情说。中山大学哲学系郑淑红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在中而至上之定理——朱子“极”概念的多重意涵及其先天结构》,郑淑红老师尝试以朱子论无极、太极、皇极的核心文本为基础探讨“极”字的多重意涵。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田智忠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心性之间——简论朱子“中和之悟”的又一贡献》,田智忠老师梳理出朱子己丑之悟的第三个意义,即扭转了自张载以来心小性大、性体心用的传统,在心与性的关系上再出新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赵金刚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朱子思想中的“豁然贯通”》,赵金刚老师对朱子本人是否有豁然贯通的体验、朱子后人对朱子工夫的具体体悟进行论述。韩国圆光大学金正觉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从自然主义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朱子学》,金正觉老师主张以朱熹“仁即生物之心”的命题为中心,从自然主义伦理学的立场来重新理解朱子学。田智忠老师与蔡家和老师对报告论文依次进行评议,张学智老师对豁然贯通的问题进行提问,与会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与会学者现场讨论

“东亚朱子学研究”分会场2由北京师范大学许家星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方旭东老师、香港中文大学郑泽绵老师评议。

华东师范大学方旭东老师报告了《十八世纪朝鲜朱子学者对西学灵魂论的回应——就慎后聃〈西学辨〉而论》。方老师以开启“辟卫论”先河的慎后聃之《西学辨》为例,分析了十八世纪朝鲜社会西学热背景下,朝鲜朱子学者对西学的批判性回应,并从史实角度对慎后聃辨斥西学的始末进行了考辨,从哲学角度分析了慎后聃对西学灵魂论尤其是对“三魂说”的批判。香港中文大学郑泽绵老师报告了《朱子论所以然之理》,指出朱子使用“所以然”与“所当然”界定“理”,二者分别对应实践之知的深浅两个层次,并就二程与朱子对“所以然”之理的具体论述展开了详细阐释。北京师范大学许家星老师报告了《东亚儒学视域下的朱子学:以饶双峰为中心》,通过以南宋朱子再传饶双峰在东亚的接受与影响为例,从具体的视角呈现了朱子后学在东亚的接受及其对东亚朱子学研究的意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赖尚清老师报告了《朱子和伊藤仁斋、戴震之仁论比较研究》,通过对朱子、仁斋与戴震仁论的细致辨析,指出了朱子、仁斋与戴震皆从生、从天道和人道贯通说仁,但由于三人在理气关系问题上的分歧使得其仁论有分有合。京都大学的福谷彬报告了《“笃信”与“真知”——吕留良朱子学理解的再检讨》。他指出过去学界在研究吕留良思想时,多集中于其“华夷之辨”及与黄宗羲的交往事迹,而对其朱子学理解本身的探讨不足。福谷彬老师则从明末清初的学术环境以及朱子本人的言论两个方面,对吕留良对朱子学的理解进行了再检讨。

郑泽绵老师报告

“东亚朱子学研究”分会场3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邱振华老师主持,江苏大学文学院黄湛老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孟少杰老师评议。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孟少杰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朱陆异同”视域下的“实学”之争》。孟老师指出实学内涵的丰富和理学的发展是一体的,并从实体、实行、实用三个方面来考察朱陆二家实学立场及其批判指向。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邱振华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东亚朱子学对〈斋居感兴二十首〉的诠释》。邱老师认为,朱子《感兴诗》是在整个东亚朱子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影响的文献。邱老师以《朱子〈感兴诗〉中日韩古注本集成》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东亚朱子学的《感兴诗》诠释进行了具体分析。江苏大学文学院黄湛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清儒王懋竑〈读书记疑〉对朱熹经学的研究》。黄老师在编校整理《读书记疑》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王懋竑对朱熹经学的研究,指出王氏在面对不同经典时对朱熹经学的取舍,并分析其经学特点及其与时代学风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经学研究所吴瑞荻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朱子四端七情关系问题的诠释可能与限度——以韩国儒者的观点为中心》。吴老师着重探讨了朱子哲学中的“四端”和“七情”的关系,侧重展现韩国儒者的理论观点与论辩过程,从而呈现他们对四七问题诠释的多种方向。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杨世帆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近世日本反朱子学的认识论意义——以荻生徂徕的“活物”说为例》。杨老师认为江户反朱子学最核心的突破在于其对朱子学统摄一切的 “理” 本体论—认识论一体化体系进行了解构,并尝试从认识论的维度,重新审视江户反朱子学的深层意义。与会学者就“实学”、《感性诗》、四端七情等问题展开更进一步的讨论与交流。

吴瑞荻老师报告

“阳明后学研究”分会场1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盛珂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陈赟老师、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畅老师评议。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张星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泰州学派不离日用的接引工夫实践》,张星老师指出,“接引”作为阳明学传播的核心方式,从王阳明的个人工夫实践扩展为门人的自觉使命与独特法门,并以泰州学派王艮与罗汝芳为典型案例展开了分析。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周丰堇老师的报告题目为《王塘南研几透性的九阶工夫进路》,周丰堇老师对王塘南工夫论的九个阶段、九次透性的工夫历程展开了细致论述,揭示其对阳明学工夫论的深化与发展,以及对意识哲学新方向的开拓意义。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陈赟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言性命必究于史”:晚期心学的历史文化向度——以黄宗羲为中心的考察》,陈赟老师以“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呈现黄宗羲从道德形而上学到历史文化意识的转型,并以此个案揭示了明清之际的中国学术转型的大势。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畅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心体、六经与先王之法——论阳明学派的经学观衍化及其哲学义蕴》,通过对比阳明“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与黄宗羲“六经皆先王之法”命题之异同,探讨了在明清之际哲学转向思潮背后一以贯之的阳明学派哲学的形上学与政治立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盛珂老师的报告题目为:《由聂豹“归寂说”的两个面向看良知的“超越”与“虚无”》,盛珂老师指出,厘清聂豹“归寂说”“归寂以通感,执体以应用”的两个面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理解阳明学,特别是阳明后学思想发展的新的理论范式。与会学者就黄宗羲与心学的连续性和断裂性问题展开了讨论。

陈畅老师报告

“阳明后学研究”分会场2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魏鹤立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刘增光老师、天津社会科学院李卓老师评议,共有四位报告人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刘增光老师报告了《孝弟与一念:浙中王门的孝论深化》,指出王龙溪、周海门从一念与孝弟、孝弟之名与实等角度深化了儒家孝论,且从道统相传的意义上说明了以孝为道的合理性。北京市委党校张凯作老师报告了《论阳明后学的气学思想及其影响》,指出阳明后学否认朱熹理学中作为本体与实体的理,主张气才是唯一的实体。这些思想受到当时朱子学派的多个学派的批判,但却深刻影响了蕺山学派、清代气学和反理学思潮。天津社会科学院李卓老师报告了《草木何以当格——论高攀龙对程朱格物论的辩护与发展》。李老师阐释了高攀龙明确提出草木当格的多重理据,高攀龙既强调“致知在格物”而“循物为义”,又将“格草木”收摄于“明善”“止至善”的切己体察,使“格草木”在程朱格物论中的定位更加清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魏鹤立老师报告了《真心、赤子之心与童心:从“为善去恶”到“去伪存真”》。他指出唐一庵、罗近溪谈“真”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善恶”,李卓吾谈“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真假”,关注的核心问题不同导致了三人整体思想的差异。

 

张凯作老师报告

“阳明后学研究”分会场3由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郭园兰老师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王硕老师、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吕志朋老师评议。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孔维鑫老师报告的题目为《论王塘南的“生意说”》。孔老师表示王塘南所说的“意”难以用“主意”去概括。他认为,王塘南之“意”并不与“主宰”相关联,而是与“生生”关系密切。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吕志朋老师报告的题目为《明儒李材的仁论思想研究》。吕老师分析了李材仁论思想的特点,重点阐释了其仁论思想对张载、程颢与朱熹仁学思想的继承。中央戏剧学院梁诚老师报告的题目为《阳明后学杨东明讲学与里居实践——以〈山居功课〉为中心》。梁老师指出杨东明作为阳明后学北方王门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受阳明学“万物一体”理念的影响,在归乡里居期间,积极从事讲学、赈济等实践,展现出儒学与社会治理的内在互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王硕老师报告的题目为《戒杀与放生:晚明儒者的动物伦理思想与实践》。王老师从晚明儒者戒杀放生的实践与思想两个层面进行论述,展现晚明儒者对动物伦理问题的探讨,并将之与西方伦理学进行比较。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郭园兰老师报告的题目为《辨、统、合:刘宗周仁礼关系的三个面向》。郭老师从“以礼辨仁”“以仁统礼”“仁礼相合”三个面向,系统深入考察了刘宗周对仁礼关系的诠释,揭示了刘宗周哲学的一元论特质。与会学者就意如何生出万物、仁礼关系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郭园兰老师报告

“东亚儒学研究”分会场1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捷老师主持,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蔡振丰老师、成均馆大学人文学院高在锡老师评议。

成均馆大学本科学院、成均人文学院高在锡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李退溪未发说的心性论特征研究》。高在锡老师从心与性两方面探讨了16世纪朝鲜儒学的主导者李退溪对“未发”的解释,为确认退溪学在东亚儒学史上所具的独创性提供了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张捷老师的报告题目为《郑霞谷的情论》,张捷老师以郑霞谷对“情”的阐释为线索,揭示了霞谷所建构的心性本体层—情感势能层—认知现象层三层同心圆结构及在此结构下情感的运作机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高海波老师的报告题目为《道德实践的动力问题:以东亚的性理学为例》,高海波老师以东亚性理学者朱子、王阳明、刘宗周、李退溪、李栗谷的思想为案例,说明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性实际上都可以为道德实践提供动力。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蔡振丰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东亚实学中的理气新诠:以方以智、崔汉绮为例》,蔡振丰老师以方以智、崔汉绮为例,揭示了17世纪东亚实学者以源于《周易》的形上学统摄“道德”“政治”与“知识”三学,并吸收、容摄东西方各种学识,构建新形上学体系的用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莹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先天论在东亚的退场:“返礼学”思潮的人性论基础》,刘莹老师指出,明清之际关于“性”的理论转型不仅为东亚地域内广泛兴起的“返礼学”思潮奠定了人性论层面的学理基础,更标志着人性论理解范式发生了从先天决定到后天习成的根本转变,进而深刻塑造了近代东亚社会的文化导向与政治伦理的基本走向。与会学者就朝鲜阳明学派与阳明学的关系、“实学”的概念以及郑霞谷的情感机制如何保证认识客观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蔡振丰教授报告

“东亚儒学研究”分会场2由南京大学翟奎凤老师主持,厦门大学谢晓东老师、复旦大学徐波老师评议。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焦德明老师报告了《试论东亚儒学对理学“敬”思想的推进》。他指出,日本儒学中“自敬”与“敬畏”的区分是对理学“敬”论的最大推进,但要在神圣感的层面理解“敬畏”的原始形态,才能得到解决后世“敬”论争议问题的启发。中国人民大学汤元宋老师报告了《祖与真:东亚新儒学道统二元性的建构与反思》。他指出,道统论作为一种模型,在中国朝鲜日本新儒学历史上被反复塑造。在实践中为了确保各自的正统性,几乎所有的道统叙述都采用了打破线性谱系的断裂式叙事,学术与政治、本土与域外,是始终存在的张力。厦门大学谢晓东老师报告了《论东亚儒学中的平行同构说与反平行同构说》。他认为平行同构说侧重的是理解与辩护,而反平行同构说更加关注的是创新与批评。李退溪及其后学提出了道心人心与四端七情的平行同构说,而李栗谷则构造了反平行同构说。南京大学翟奎凤老师报告了《朱子心灵哲学论纲》。朱子在大量讨论中以灵论心,反对以灵论性。翟老师强调不能由此简单认为朱子所说心之灵觉为形下之气。复旦大学徐波老师报告了《方以智与晚明多元思想融合》。“∴(圆伊)三点”是理解方以智哲学的枢机,其图像表达既有着浓厚的佛学和儒学思想渊源,同时也有着方以智个人创造的独特色彩。

汤元宋老师报告

“明代哲学研究”分会场由同济大学哲学系刘昊老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孙宝山老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秦晋楠老师评议。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秦晋楠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谁是明代儒学第一人?》。秦老师逐一考察了被视为明代儒学第一人的几位重要候选人。秦老师指出道统建构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张力,对这一重要问题的不同回答的背后反映出了看待明代理学、明代儒学、明代哲学的不同视角。同济大学哲学系刘昊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明代理学知识谱系的根源及影响——以〈皇明理学名臣言行录〉为中心》。刘老师以明代学者编纂的明代理学谱系著作为中心,深入探讨明代学者所编本朝理学谱系著作的成书背景与内在结构,揭示思想与政治、文化、地域背景之间的深刻互动。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孙宝山老师的报告题目为《阳明学与明代前期儒学》。孙老师指出阳明学与明代前期儒学有着曲折而复杂的关系。他认为阳明学间接承接了白沙学,直接受到崇仁学派的启发,但它们并不是促使阳明学成立的决定性因素,阳明学最终是通过自得而成立的。北京理工大学王文娟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见·见体·一体——湛若水心学特质管窥》。王老师着重阐释湛若水心学思想中的“见”“见体”“一体”等关键概念的内涵和独特意义,指出湛若水心学思想与修身工夫,有着不同于同时代心学学者的稳健审慎的思想特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系孙德仁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致良知教的两难困境及其影响》。孙老师着重探讨了王学流弊所带来的影响,及其对于整个王学走向的影响。虽然政治权力对王学流弊做出了重要反应,加速了阳明学教化之道的折戟,但究其根本原因仍在于阳明学在转进过程中造成的自身教化困境。与会学者就明代儒学第一人、文献真伪、左派王学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的交流与讨论。

孙宝山教授报告

“韩国儒学研究”分会场1由中山大学张洪义老师主持,韩国同德女子大学朱光镐老师、华南师范大学雷静老师评议,共有五位报告人发言。

韩国同德女子大学朱光镐老师报告了《退溪理发说——从“理的能动性”到“道德情感的日常性”》。他从退溪与高峰之间四端七情的论争切入,讨论了道德情感是意志性的还是偶然性的、退溪的“理发”是否意味着理的能动性等重要问题,揭示出退溪坚守“任何人皆能在瞬间萌发道德情感”的立场。华南师范大学雷静老师报告了《李退溪李栗谷太极动静说辨析》。雷老师通过对比退溪“互为体用”与栗谷“非一物非二物”说,揭示二者对朱子太极动静说的不同发展路径以及各自对朱子学做出的推进与深化。中山大学张洪义老师报告了《〈延平答问〉在李退溪心性工夫论中的展开》。他考证了《延平答问》东传朝鲜的历程以及该书具有的重要意义。成均馆大学崔多恩老师报告了《退溪的情感哲学:朱子学的接受与扩展》。文章以《第六心统性情图》与“四端七情”论争为中心,系统重构退溪的情感哲学,显示出贯通传统与当代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清华大学吴江天同学报告了《20世纪初中、朝朱子学者的交流实践与义理分歧》,文章重点考察20世纪初朝鲜华西学派(柳麟锡)与中国灵峰学派(夏震武)的学术互动,双方在抗日背景下通过书院讲学达成了天理具有主动性、主宰性的共识,但在心性论上存在根本分歧,映射出东亚朱子学的诠释张力。

朱光镐教授报告

“韩国儒学研究分会场2由厦门大学哲学系申祖胜老师主持,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谷继明老师、成均馆大学柳银珠老师评议。

厦门大学哲学系申祖胜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丁若镛的性嗜好说及其对朱熹人性论的批判》。申老师指出丁若镛的性嗜好说,既是对朱熹性本善论的驳斥,也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尝试回归与重新诠释。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谷继明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明清之际的汉宋易学风气对丁若镛的影响》,谷继明老师从晚明《周易集解》的传刻与汉易流行的角度分析其对丁若镛的影响。成均馆大学柳银珠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关于儒家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实现的研究——以退溪李滉的思想与书院活动为中心》,柳银珠老师从退溪的思想中发掘社会资本的形成原理,并从社会资本实现的角度对书院的多样化活动进行重新诠释,进而考察儒家伦理共同体在现实中如何得以实现。曲阜师范大学东亚易学研究中心刘敏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从李退溪到丁茶山——朝鲜近畿南人学派事天思想之流衍》,刘敏老师指出茶山的事天思想可谓以天制心的宗教修养法,已从近畿南人学派的尊理传统歧出,所用概念名称虽然相似,但其意涵却已发生很大变化。与会学者就丁若镛的性论及思想定位等问题进行讨论。

谷继明教授报告

“宋明理学研究分会场由南昌大学张新国老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李春颖老师、南昌大学邓庆平老师评议。

南昌大学张新国老师报告了《宋明理学对智德的诠释》一文。其认为宋明理学继承孔孟关于仁智等德目关系的理论,结合其本体论思维方式,将智诠释为人先天的知觉能力,将智诠释为往往包裹仁、义和礼等道德主张、道德法则内涵的先天逻辑格式。日本京都大学郭旻锡老师报告的题目为《从牟宗三性体概念看的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他认为,牟宗三提出本体的有力构想,是为了从自身最深处寻得道德实践之不可动摇的根据。此一构想必然要求一套贯通道体、性体、心体的理路。中国政法大学李春颖老师报告了《天人合一与万物一体:中国哲学一体性思维与主客关系》。李老师基于天人关系,详细阐释了中国哲学一体性思维中主体及主客关系的独特建构路径。她认为,基于一体主体理念,更注重对天人关系的体认和践履,这种融合使得主客之间的鸿沟得以消弭。首都师范大学贺敢硕老师报告了《自得:二程道德哲学的关键诠释》。他认为二程刻画了一种即知即行、不待勉强、自然而然的实践状态,从内在性的角度为儒家伦理构造基础。南昌大学邓庆平老师报告题目为《王阳明对朱子格物说的误解》他指出,阳明学对于朱子学的超越实质是误解,经由误解而生的思想创新在哲学史上是常态,如此理解朱王关系或许更能彰显理学本身的丰富多样性。与会学者就万物一体思维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蔡家和教授发言

8月24日中午,会议闭幕式在人文楼B208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文明主持闭幕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俊教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田中有纪教授进行了闭幕式的主题发言。

吴震教授报告的题目为《王船山的“体”概念——对宋明道学“道体”论的重构》。他指出,宋明道学的“道体”属于真正的本体论范畴。王船山延续“体”的形体义,又基于气学提出道之体即阴阳与道器“交与为体”的主张。其重构道体论所建立的气实在论,印证了张岱年先生关于中国哲学本体论肯定“万有众象同属实在”的论断。

吴震教授发言

何俊教授报告的题目为《柳成龙与中朝儒学的关系》。他指出,柳成龙是深刻理解并发展程朱理学的朝鲜大儒,也是朝鲜儒学本土化关键人物与集大成者。他结合朝鲜现实解读应用儒学,在政治实践中践行儒家经世理念,在学术上参与构建“朝鲜性理学”,推动中朝儒学交流与儒学朝鲜化。

何俊教授发言

田中有纪教授报告的题目为《江永对中西历法折衷与再构的研究——以〈翼梅〉为中心》。她指出,江永融合中国传统历法与西洋历法,依用途与目对其进行取舍、折衷及重构。江永将天体运行视作本无界限的自然现象,承认恒气与定气的“实有”性质,注重基于观测与计算的再验证。其立场在清代中西历法融合探索中兼具合理性与灵活性,意义独特。

田中有纪教授发言

闭幕式主题发言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高海波致闭幕词。

高海波教授首先感谢了中日韩与会学者的热情参与。他指出,在本次会议中,多国学者突破了本国研究局限,所报告的跨域研究意义重大。高老师强调,朱子学、阳明学等儒学思想是东亚共同的文化资源与精神资源,我们应打破地域壁垒,为构建中日韩东亚学术共同体奠定重要基础,让学术交流更具深度与价值。

高海波教授致辞

 在热烈的掌声中,16-18世纪东亚的朱子学与阳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