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清华大学国学院百年华诞致辞

尊敬的陈来老师,尊敬的邱勇书记,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非常荣幸能够来参加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百周年庆典,非常感谢陈老师的邀请,让我能够有幸在此刻见证清华国学院百年历程所结成的硕果,作为一名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我也与有荣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所,也代表我个人,向清华国学院百年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

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在一定意义上是标志着晚清以来关于“国学”认识及其纷争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关于“国学”的学术研究体系的正式建立。作为学术体系的国学的建立,表明一种态度,那就是“国学”所具有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必须首先建立在关于“国学”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国学既是在现代条件下标识中国传统学术整体的概念,更代表了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古代学术整体的学术方式。“国学”既古又新,它是用现代学术方式研究古代学术整体的学术体系。“国学”是传统学术现代化的一个形态,“国学”是现代学术。百年前,在国运衰颓,文明蒙尘之际,国学院所提倡的学术态度,展现了一种贞下起元的贞定感,一种继绝兴废的自强意志。学术自主,昌明国学,是一种在中西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文化主体性意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则是一种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文明胸怀。以国学命名的作为现代学术,当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术,它是用科学的方式探求中华学术大本大源的学术,它是以世界眼光树立中华学术自主性的学术。国学院四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先生说,国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文献的学问,一是德性的学问。前者属知的范围,要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后者即修身之学,属行的范围,要用内省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所谓内省与躬行,是在事上磨练中获得的。国学院所提倡的科学,之所以不是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术,是因为它把学术作为了磨练德性之一事。在中华民族风云激荡的年代,应该说在国学院,科学研究与成德之学实现了高度统一,这或许可以说明,清华国学院何以在短短几年内可以培养出70余位文史大家的原因,也可以让我们理解西南联大何以能够培养出大批国之栋梁的原因。

2009年清华国学院复建,是在文化自信进一步高扬,巩固文化主体性成为时代主题的新时代来临之际。国学院复建后取得的成就,是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特点。“第二个结合”作为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根本途径,是当代中国继往开来,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衔接的关键举措,在新时代,彻底解决古今中西之争的时代条件已经具备,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古今贯通中实现的古今辉映的文化理想,是在中华文明主体性基础上拥抱人类文明一切成果中实现的文明进步。陈来先生以“中国主体,世界眼光”作为国学院新的宗旨,一面继承老清华国学院深层厚重的传统,一面书写新时代面向未来的新篇章,将科学研究与德性教育深度融合,在将中华美德哲学体系化的同时,不断以哲学的方式推动中华核心价值的激活重建。陈来老师中兴国学院之后,开展哲学体系性研究,创作了《仁学本体论》《儒学美德论》等著作,成为中国哲学接着讲的典范,也是新时代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建设的典范。陈来老师带领下的清华国学院,在历史整理、学术研究、活动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广泛影响,为学界确立了典范。

清华国学院的百年,是“随时撰述以究大道”的百年。让学术成为在不同时代探究文明历史之道的方式,已经成为清华国学院的传统。值此百年华诞之际,让我们向清华国学院致敬,向这一传统致敬!

最后,祝清华国学院在未来取得更大的辉煌!

谢谢大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张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