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清华国学院100周年会的致辞

ACA7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1925年清华成立了研究院国学门,亦通称清华国学研究院。清华国学研究院几位导师的研究代表了当时我国国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不长的几年办院历史里,培养了70位学有专长的国学学者,其中有几十位在后来成为我国人文学界的学术大家或国学大师。清华国学研究院创造的辉煌与影响奠定了清华初期的学术声誉,清华国学研究院也早已成为清华大学光荣历史传统的一部分。

清华国学研究院是我国近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产物,开创了清华大学早期人文学研究的黄金时代。清华国学研究院师生共同创造的这一辉煌历史业绩对后来清华各个学科的发展都有示范的意义,也构成了清华人文学科三十至四十年代卓越发展的先导。不仅如此,清华国学研究院兴办的成功经验也为清华的大学理念的提出,提供了实例和基础,我们知道,梅贻琦先生1931年提出“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心得与提炼,正是和他曾兼管国学研究院院务,曾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大师有过具体合作的经历密切相关的。

历史实践证明,国学研究需要有一个恰当的文化观作为基础,清华国学院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如吴宓是清华国学院的创始人,他倡导“昌明国粹,融汇新知”,主张中西要融合,没有任何文化的自卑感。清华国学院的几位导师也没有激进文化观的束缚,梁启超重视中西融合,王国维突出兼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性,陈寅恪强调不忘民族本位,在文化观上都是一致的。所以,近代文化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有一个重视民族文化的文化思想作为底气来支持国学研究,加上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国学研究才能真正结出成果。今天,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化观基础,国学研究必大有作为。

可以这样说,1925-1929的清华人文学科可称为“国学院的时代”,1929年夏清华国学研究院停办,此后清华的人文学就按照分科的系统来发展,兴办了分科的研究所,而不再有统括的国学研究院了。与此相对应,1930-1952的清华人文学科可称为“文学院的时代”。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清华大学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都达到了当时国内的一流水平,对中国近代的学术转型与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创造了它的辉煌。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说清华国学研究院构成了此后老清华文科辉煌发展的一个基础和示范。1929年以后,清华人文学科的发展是跟随着这个示范和先导继续发展的,它的学术精神,它的学问宗旨,它的文化观,还是秉承了清华国学研究院中西融合、追求卓越的路向。清华文学院时期的学术可以看成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学术的继续发扬和光大延续。

“国学院时代”的清华文科研究属开创与奠基的时代,“文学院时代”的清华文科是对国学院时代的清华文科的发展和光大。相比于这两个时期,90年代以来是清华文科“恢复、振兴的时代”,新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立,应该说,是清华文科振兴过程中的一个有象征意义的举措。今天,大力发展人文社会学科已经成为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大校友和校内外各方面的极大重视和支持。

今天,新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作为老清华国学院的重建,需要总结历史经验,继承老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的精神和方法,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向前迈进、跨越。时代毕竟不一样了,今天是一个中国崛起的时代,90年来我们学术的积累跟上世纪二十年代已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文学术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长足的进步。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我们的大国地位要求我们提高我们在世界学术中的地位和影响,确立自主的知识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清华国学院的宗旨一方面要继承老的清华国学院传统,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发展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传统。今天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是清华的老国学研究院的继承者,是它的精神上的延续;我们沿用“国学”为标志,就是要突出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突出文化的主体性。国外汉学研究虽然有其成就,但不会有中国学人这样的主体意识,甚至可以说,西方的汉学是西方学术的一部分。今天的中国人研究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必须突出我们中国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理解,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和自主性建构。

面对国学研究的传承和发展,我们的宗旨用八个字来表达:中国主体,世界眼光。“中国主体”是要突出中国人研究理解的主体性,要突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历史的认识,理直气壮地突出我们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研究方法与成果,突出中国人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今天,中国人主导中国研究的时代应该是慢慢到来了。但是,这个中国主体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我们决不是排外的、拒绝外部世界的、封闭的。“世界眼光”也是我们从老清华国学院继承的立场,而这个眼光让我们不仅仅向世界汉学开放,也向整个世界学术开放。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文化不仅要吸收汉学的研究成果,还要吸收西方一流的人文学、哲学、社会学所有的营养。在中国历史文化方面,我们要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领导世界的潮流,即我们要使自己不仅与世界合流,而且成为主流。这是我们新时代中国国学研究所应当有的志向和宗旨。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同时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发扬清华学派“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全面推升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深入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创造转化,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国学研究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国学研究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道德伦理建设、民族精神培育,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为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通过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去深切体认中华文化的伟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所在,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自觉理解她的内在生命力和精神特性,从而增进我们认识和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的主动性。弘扬民族文化,就是要深刻认识那些在历史上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体现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并把它发扬起来,并加以新时代的发展,以加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在当今的时代,在面对全球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同时,我们要始终注意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继往开来,永远畅通。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