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今天在这里隆重纪念百年前清华国学院的成立,缅怀那一代清华人以及他们为中国现代学科体系建设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最能体现清华国学院办学初衷的,是校长曹云祥在开学典礼上的那句名言:寻找“中国之魂”。1925年9月出版的《清华周刊》第350期,刊登了清华学校第五任校长曹云祥的讲话:“现在中国所谓新教育,大都抄袭欧美各国,欲谋自动,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悉心研究。所以本校同时组织研究院,研究高深之经史哲学。其研究之法,可以利用科学方法,并参加中国考据之法。希望研究院中寻出中国之魂”。
曹云祥是清朝末年的清华留美学生,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清华校长之前,曾任民国政府驻英外交官,与胡适赴英讨论退回英国庚款事宜。曹校长熟悉中外事务,了解东西方文化,他提出的“希望研究院寻出中国之魂”,绝非泛泛之论,必然体现在办学宗旨、办学路径上,曹云祥聘请了同为清华留美生、也是哈佛大学学弟的吴宓任国学院筹办主任,吴宓提出创办国学院的目的是,了解中西文化,“然后于今日国计民生,种种重要问题,方可迎刃而解,措置咸宜”。清华国学院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视野和现实关怀。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中国研究所(China Institute)创办主任卫礼贤(理查德·威廉海姆)曾经应斯文赫定之邀,向瑞典科学院推荐清华国学院导师梁启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在创办法兰克福中国研究所时提到:北京正在建立的清华国学院,将与我们开展合作。
清华研究院的国际性与中国化从一开始就是相融无碍的,她的成立体现了经过新文化运动冲击后中国学术界的深刻反思和行动。
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历了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引西学入中学,从传统经史子集的学科体系走出来,重在“破旧”而“立新”。第二个转变则在今日,我们如何走出“拿来主义”的窠臼,重建中国本土的学科体系,重在“返本”而“开新”。第一个转变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时代,以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为代表的清华国学院的先贤们厥功甚伟。王国维运用新方法(三证法)、梁启超注重新问题(新史学、生人的历史),陈寅恪注重新视角(种族与文化的变奏),李济博士运用新手段(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开启了中国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现建设的新尝试。
但是,近百年以来,在引西学入中学的过程中,食洋不化、数典忘祖、教条主义的情况也在所难免。即使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存在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重大问题。这就使得历史学面临的第二个转变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这种转变与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同频共振。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要为实现再接再厉,继承和清华国学院“中国主体,世界眼光”的优良传统,为构建中国式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做出新贡献。
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