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陈来院长,各位嘉宾,各位同道,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清华国学院百年华诞的庆典!一个世纪以前,清华国学院以其敏锐的时代触觉,创新的育人模式,研究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开新,成就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传奇,令后世景仰!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向清华国学院致以崇高敬意,衷心祝福清华国学院的期颐之寿!
清华国学院历经百年岁月,给学界留下了无数珍贵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好好继承发扬:
第一,因应国情、教育救国的时代关怀。清华国学院创办之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依然炽烈,不惟“提倡科学的呼声响彻云霄”,整理国故也成为重大时代课题。整理国故不单是狭义的读书问学,而是提撕精神、强大中华的重要途径。作为清华国学院导师的梁启超先生就特别强调,清华学生“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先生在谈及清华国学院的创办缘起时,也特意将国学院的创办与其时的国情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固有文化之各方面,须有通彻之了解,然后今日国计民生,种种重要问题,方可迎刃而解,措置咸宜”。而清华国学院,正是“值兹新旧递嬗之际”所特为设立的“高深学术机关,为大学毕业及学问已有根柢者进修之地”。清华国学院是与大学部、旧制留美预备部并列的教学单位,清华国学院的设立,与当时先后成立的其他高校的国学门或国学院一道,试图以教育造士的方式,自精深的国学研究中彰显中华精神,从而“导出中国之魂”(曹云祥《清华国学院开学致辞》),体现出强烈的时代忧患意识。
第二,洽于古今、通乎中外的科学方法。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两大旗帜,对现代中国的学术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清华学校本为培养留美人才而创办,因此在西方“科学”观念的接受方面更为自然。在研究方法上,清华国学院强调“尤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即时人所谓科学方法),并取材于欧美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吴宓《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按照陈来老师的说法,清华国学院的学术研究,从一开始就是“置身在世界性的中国文化研究前沿,具有世界的学术眼光”,这也是清华国学院有别于当时国内其他国学院的优势之处。清华国学院延聘的各位著名导师,无一不学贯中西,融通古今,所开设课程也具有显著的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特色。清华国学院的学术研究确乎在当时代表了国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清华国学院初期的“国学”研究,还是就“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国学的“古典性”,与后来分化到文、史、哲院系中的国学研究有较大差别。
第三,从游导师、涵育通才的书院体制。国学院实为研究生培养机构,清华国学院首任主任吴宓先生认为,在这里,学员“专为研究高深学术”,目的“乃为中国养成通才硕学”(《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胡适先生受邀为国学院作出总体设计,乃采取中国旧时书院与现代西方大学体制相结合,独创一种中西合璧的书院制,这在当时亦属“创举”。国学院实行“导师”制,强调中国传统学问中徒弟跟师父的“从游”。吴宓先生也申明研究院的性质,一为“研究高深学术”,二为“注意个人指导”。作为研究院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先生,教导学生“读书不肯为人忙”,要作“为己之学”。师生之间诚敬相待,那种“鹅湖鹿洞遗风,春风舞雩之乐”(蓝文徵《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始末》)的优游状态,诚为求道问学的至高境界,实在令人艳羡追慕!正是在这一体制之下,才造就了“清华四大导师”和“民国七十二贤”的士林佳话,闪耀着浓郁的人文主义光辉。正如有学者所言:“清华国学院也因而在整个中国科学化大学运动中,自成一处异样的风景,独申其人文主义大学之风格。”(龚鹏程《清华国学院传奇》)
应当说,中山大学的文科发展与清华国学院有着深厚学术渊源。1927年8月,中山大学开始筹办“语言历史研究所”,清华国学院师生即是“语史所”的重要研究力量。1927年,中大“语史所”延请“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先生南下广州,“以方言研究辟汉语学之路”(《本校文史科概况》);余永梁、杨筠如、孔德、朱芳圃四位,均毕业于清华国学院,为《语史所周刊》的编辑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因为他们的关系,《语史所周刊》还刊发了清华国学院王国维、陈寅恪、李济、徐中舒、姚名达等学者的数十篇论文,南北学术得到了良好的呼应与交流。陈寅恪先生更是自1952至1969年,在中山大学执教长达17年。此外,清华国学院二届学生王力、陆侃如,曾任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王力先生更是首创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刘节先生则任教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这些教授都是现代学术史上造诣非凡的大学者,也为中山大学百年文科发展奠立了深厚的学术根基。
学术代变,与时消息。清华国学院2009年重建,是因应新时代中国文化使命的重要学术事件。重建后的清华国学院明确以“中国主体、世界眼光”为宗旨, 一方面秉承老清华国学院的可贵学术精神,一方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陈出新,在强调中国文化主体性挺立的同时,又站在文明互鉴的立场,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尽其努力。今日之清华国学院,在陈来老师的主持下,在各位同仁的合力下,师资力量雄厚、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成果丰硕、学术品质高迈,已然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钟灵毓秀,水木清华。今日之中国,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赋予我们以更新的文化使命。衷心祝福清华国学院在未来学术征程上,赓续传统,反本开新,为深入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哲学系主任、教授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