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石:清华国学院百年学术精神的传承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仁,老师们、同学们:

刚才多位专家提到了,短短四年的清华国学院是中国现代教育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不得不让今日的我们去思考清华国学院诸先贤的治学之路、育人之路,从中看看能受到什么样的启发。

回望国学院的百年历程,最值得称道的或许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交叉、破壁垒,树立贯通式的学术范式

清华国学院自创立之始即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倡导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推动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创新。

王国维由哲学入文学,再由文学入史学,广博的治学路径和深湛的学术成果,使他成为郭沫若所称赞的现代学术史上巍峨的丰碑。陈寅恪由考据而阐释,将史学、文学、文化研究融为一炉,其深刻的文化视野和思想深度,让后人深为叹服。梁启超一生著述超1400万言,所涉贯通整个中国社会文化史,所体现出磅礴的学术追求和不废事功的弥满精力让人折服;赵元任先生则由数学、哲学转向语言学,并以音乐家的素养丰富其语言研究,展现出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超之境。

二、重实证、拓视野,奠定开放性的学术格局

除四大导师之外,国学院还汇聚了如李济、吴宓等一批具有宏阔视野的学者,以实证精神与比较方法拓展了中国学术的疆域。刚才,我还在朋友圈中发了两张珍贵照片,是校史馆的金富军老师昨天发我的,是1925年的98日,也就是整整一百年前的昨天,清华国学院的“研究院教务会议记录”,执笔者竟然是吴宓先生。这就不仅珍贵无比,此时此刻读它,也不得不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了。

与此同时,国学院培养的王力、刘盼遂、姜亮夫、高亨、谢国桢等杰出学者,也继承这一传统,既深耕专业,又博通多方,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的中坚力量。他们共同塑造了国学院比较方法,世界眼光,中国本体的学术精神,在积极与世界学术、全球文明对话的基础上,深研和发扬中华学术和中华文明的内核。

三、承传统、开新局,肩负新时代的学术使命

清华国学院诞生在中国社会同时也是中国学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时刻,承传统、开新局的使命感特别强烈。这座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丰碑,彰显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体现了视野开阔、胸襟高朗的精神气象,开创了中国现代人文学术和教育的新范式。

刚才陈来教授致辞中提到国学院之后,以文史哲为主的清华人文学科如何继承了国学院的精神与方法。今天,清华人文学院与新国学院的联系更加紧密。虽然我没能亲自为陈来教授布置办公室(前面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在致辞中阐述清华国学院与山东大学的学术关联,提及聘任陈来教授为兼任教授,亲自为陈来教授布置办公室云云),但陈来教授的办公楼就在我们人文楼内,因为他就是人文学院哲学系的教授。

面向新百年,清华人文将一如既往地致力学科发展与融合、学术与教育范式创新,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人文学术和教育体系。我们将以更宏阔的文明胸怀、更坚定的学术自信,承担起培育创新人才、阐释中华文化、促进文明交流、推动学术发展的时代使命。

最后,也衷心祝愿今日的清华国学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学术照亮文明之路,以思想回应时代之问,为推动学术发展、传承中华文化、丰富人类文明,贡献清华人的智慧与力量!

谢谢大家!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刘石